2024-02-28 09:55:42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戴戈 |
浏览量:25523
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是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,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《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》、中共湖南省委《关于推进清廉湖南建设的意见》文件精神,双峰县纪委监委联合双峰县融媒体中心共同打造《清廉故事我来讲》栏目,我们的栏目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传承廉洁基因,厚植勤俭节约、廉洁奉公文化基础,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,在全社会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,让以清为美、以廉为荣在双峰大地蔚然成风。

清廉双峰宣讲志愿者:贺璨 (龙田中学教师)
各位听众朋友,大家好!我是“清廉双峰”宣讲志愿者贺璨 ,来自双峰县走马街镇龙田中学,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故事是—《一根扁担见精神》,该文章发表于2022年8月12日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,作者乐其。
“一根扁担两头弯,井冈山下把粮担。军民同心反封锁,革命斗争不怕难。”一首“挑粮歌”,唱出巍巍井冈山的那段峥嵘岁月。
1928年,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队伍,同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,在井冈山会师了。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,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。
会师之后,红军由原先的千余人增至上万人。由于井冈山地形狭小,产粮不足万担,粮食等供给成了大问题。“红米饭,南瓜汤,秋茄子,味好香,餐餐吃得精打光。干稻草,软又黄,金丝被,盖身上,不怕北风和大雪,暖暖和和入梦乡。”红军战士乐呵呵地唱着歌,然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背后是物质匮乏的辛酸与无奈。这时,敌人的围剿也在日益加剧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局面,在毛泽东、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,红军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纾困举措:打土豪、分田地,使大部分佃农成为土地的主人;开办红色圩场,活跃根据地的贸易交易;用井冈山的竹木、油、茶等资源换取紧缺物资;开展群众性的熬硝制盐运动,缓解用盐压力……在这些打破敌人封锁围剿的举措中,声势浩大的、投入兵力最多的是挑粮运动。
当时,山下根据地征集的土地税粮,按片集中在茅坪谢冠南家、大陇尹家大店和柏路长富桥杨家祠。“一天一小仗,三天一大仗”,粮食存放在山下不安全,更不宜久留,需全部运上山贮存。那时上山没有公路,全靠肩挑人担,井冈山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。当时挑粮路线有三条:柏路线、茅坪线和大陇线。这三条路爬上黄洋界都有20多公里,且山势陡峭,运一趟粮食上山是多么不易啊!
然而,任何困难都压不垮英勇的红军,他们精神抖擞地行进在挑粮小道上。走在队伍前列的是军长朱德。你看他,头戴草帽、脚穿草鞋,不顾山高路陡,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。当时朱德已经42岁了,年纪偏大,又是军长,白天挑粮很累,晚上还要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,战士们怕他身体吃不消,就把他挑粮的扁担藏了起来。不料,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,上面写上“朱德的扁担”五个字。大家见了,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。
在挑粮的队伍里,还有前委书记毛泽东的身影。不过他是背粮,是贺子珍特意缝制的一条粗布口袋,能装四五十斤谷子。来到运粮队伍前,他抖抖手中的布袋笑着说:“肩搭背扛,我还省着一条扁担呢!”沿途群众见毛泽东也来挑粮,惊奇地问:“毛委员,怎么还累着你挑粮?”毛泽东笑道:“号令一声三军动,我怎能不去呀?”战士们看见毛泽东、朱德都参加挑粮,十分感动、备受鼓舞,挑粮的劲头更足了,大家你追我赶,谁也不甘落后,很快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,解决了根据地的给养问题,支撑了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,也为井冈山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陈列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“朱德的扁担”,论形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它和别的扁担一样,都是竹子做的,约摸三四尺长,中间稍宽,两头略尖。但这又是一根不平凡的扁担。扁担挑起的是希望。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,大家一起挑粮,鼓舞的是士气,凝聚的是军心和民心,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希望。扁担见证的是真情。军长带头挑粮,战士藏起扁担,这“一挑一藏”里,彰显了官兵之间的浓浓真情。扁担孕育的是精神。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,只要坚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、克服不了的困难。时下,扁担的实用价值也许并不大了,但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难、团结克敌的精神,却永远不会过时。
小小扁担,一头挑着艰辛,一头挑着希望;一头挑着使命,一头挑着民心;一头挑着过去,一头挑着未来。
感谢您收听这一期的节目,期待更多志愿者参与《清廉故事我来讲》,加入清廉双峰宣讲志愿者行列,我是贺璨 ,再会!
责编:戴戈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